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地球之肾”。
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旨在强调修复丧失和退化湿地,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去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迈入法制化轨道。同年11月,习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深刻阐释共同推进湿地保护的中国主张,郑重宣布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水平发展的中国举措,引发热烈反响。习的重要论述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四川省始终牢记习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以坚决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抓好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各项工作,切实守护一江清水东流永续。
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湿地资源丰富多彩。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四川省现有湿地123.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灌丛沼泽8.79万公顷,沼泽草地91.28万公顷,内陆滩涂6.26万公顷,沼泽地16.75万公顷。此外,四川还有99.42万公顷的“水域”地类,这些“水域”部分具有非常明显生态功能,属于《湿地保护法》管理范畴。四川依法将ECO典型和生态功能突出的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目前,全省建立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建立湿地公园5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9处,省级湿地公园26处;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重要湿地7处,基本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实现湿地分级管理。去年4月,国家林草局同意川甘两省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正全力推进。四川省已启动修订《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已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用于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和能力提升。自2018年以来,全省启动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填堵排水沟、提升水位等措施,优先修复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的若尔盖、长沙贡玛、海子山等区域。其中,若尔盖湿地建成微型拦水坝152座,小型拦水坝6座,保护和恢复退化湿地6400公顷;理塘海子山和石渠长沙贡玛湿地已治理冲蚀沟22千米,建成小型拦水坝2座和微型拦水坝104座,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7224.02公顷。上述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遏制了局部区域湿地退化势头,提升了湿地ECO功能,维护了区域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我省科学谋划并正在组织实施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提升我省黄河上游区域ECO质量和稳定能力,维护生态安全,稳定经济稳步的增长,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国家公园建设,具备极其重大促进作用。
保护和修复湿地,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共同参与、关心支持。让我们携手,以湿地保护修复为契机,共建共享“绿色空间”,增进人民生态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